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撫州市 >俄語蘇卡不列什麽意思【俄語蘇卡不列到底是什麽意思】 正文

俄語蘇卡不列什麽意思【俄語蘇卡不列到底是什麽意思】

2025-07-05 07:19:47 来源:春山如笑網作者:合川市 点击:224次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伏特加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伏特加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弗拉基米爾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弗拉基米爾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除了“蘇卡不列”,你還會說哪個俄語單詞呢?反正,up在學英語abcd之前,就學會說伏特加了!

俄語蘇卡不列什麽意思【俄語蘇卡不列到底是什麽意思】

所以這次,我們要做一個既嚴肅又好玩兒的係列,俄羅斯人為什麽愛喝酒?

關於俄羅斯人和伏特加的梗,實在太多了。比如空軍地勤喝不到酒,就偷喝防凍液;宇航員把酒藏在血壓計裏偷運上太空;莫斯科冬天要把酒鬼扛到室內,免得他們凍。

喝酒的葉利欽

最能代表俄羅斯醉鬼形象的就是葉利欽。本來,蘇聯因為他的酗酒,是可以不用解體的。1991年12月8日,在簽署蘇聯解體的法律文件《別洛韋日協議》前,葉利欽舉杯慶祝,然後就醉了,在他搖搖晃晃回自己房間的路上,突然在樓梯上絆了一下,腦袋朝後倒了下去。可以想象,如果真摔了,搞不好會折斷脖子。他這一掛,解體協議最起碼也要延期簽約。可惜關鍵時刻,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舒什凱維,出於人道主義一把抓住了葉利欽,並把他扶上樓。

葉利欽當總統後,也因為喝酒弄出過不少笑話。最脫線的一次,他喝醉之後不見了,保護他的特工到處找人,最後發現總統脫得隻剩下內褲,在大馬路上和一個出租車司機聊天,還說是準備去買披薩。

所以說,俄羅斯人在外人眼中的典型形象,就是酒不離身,即使是那些無法在地圖上找到俄羅斯的文盲,也知道俄羅斯人愛喝酒。

這算是一種刻板印象嗎?可以算,但好像有點過時了。

2000年世紀之交,全俄羅斯輿情研究中心一份民調顯示,在俄羅斯人民心中,誰最能代表剛剛過去的20世紀俄羅斯?伏特加占據了榜首,擊敗了包括北極熊、俄羅斯套娃、AK47步槍在內的所有對手。在談及俄羅斯未來麵臨的挑戰時,隻有大概10%的受訪者提到了國家安全、經濟危機、人權危機,大約30%的受訪者提到了恐怖主義和犯罪問題。但是,居然有高達60%的受訪者認為,酗酒是俄羅斯目前麵臨的最迫切挑戰。

莫斯科街頭醉漢

這是因為老百姓切身感覺到了危機的存在。普京剛上台的時候,他說過酗酒和吸毒每年奪走大約50萬俄羅斯人民的生命,這簡直是一個恐怖的數字。當時,俄羅斯男的平均壽命隻有59歲!大家想想這是個什麽概念?男人活不到退休年齡!這個數字比加納、索馬裏、埃塞俄比亞這種飽受戰亂和饑荒的國家還要低。但是危害俄羅斯男生命的,並不是營養不良和內戰,而是伏特加。

當時的俄羅斯人,平均每年要喝下18升純酒精。對比下同一時期的中國,人均一年才1.5升。18升幾乎是世衛組織所認定的最高安全飲用量的2倍之多,這就意味著平均每個俄羅斯人每年要喝下180瓶伏特加酒,也就說,每天要喝下半瓶。這麽大的量,難怪戰鬥民族喝酒全是“噸噸噸”的。而且這還是平均數,並不是每個俄羅斯人都喝酒的,社會上有相當數量頭腦清醒的人滴酒不沾。這樣算下來,那些酗酒的人喝得有多恐怖,可想而知了。

一項研究認為,伏特加酒對俄羅斯人健康的危害,遠遠超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艾滋病、結核病和癌症。

不過呢,這個已經是過去式了!經過普京大帝將近20年的努力,截止2020年,俄羅斯人每年消耗的酒精數量已經從18升下降到10.58升,大幅度低於立陶宛、愛爾蘭、德國和法國,居然差一點就要跌出世界前二十。男平均壽命也提高到68歲。看上去,戰鬥民族似乎戒酒成功了,而普京同誌也達成了俄羅斯史無前例的成功——即,在推行禁酒令的同時,保住國家不亡國。要知道,此前,任何試圖消滅伏特加的統治者,下場都不太好。尼古拉二世下禁酒令,結果沙俄滅亡;戈爾巴喬夫下了禁酒令,結果蘇聯解體。

不過,等普京退休了,俄羅斯人會不會重新拾起對伏特加的愛好,那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因為,俄羅斯人這種近乎自毀的飲酒文化,背後隱藏著極其深刻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光靠普京這短短20年的禁酒,就想要徹底根除俄羅斯人對伏特加的熱愛,恐怕有點難。

所以,我們今天出一個全新的係列,描繪酒精在俄羅斯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從政治和經濟兩個角度,來深入的分析伏特加為什麽會變成俄羅斯人的命根子?為什麽世上這麽多好喝的酒,俄羅斯人偏偏對無色無味的伏特加情有獨鍾?為什麽俄羅斯人一喝伏特加就是噸噸噸狂飲不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得去回顧神秘的“俄羅斯之魂”。

2019年10月6日,up在俄羅斯半月遊的最後一天,風雨交加天寒地凍。阿婆把行李寄存在地鐵站,然後去了莫斯科東北部的伊茲麥伊洛夫公園。中國人通常會叫它“一隻螞蟻”,這裏是一個非常著名的跳蚤市場。正當阿婆在給親友們挑選旅遊紀念品的時候,意外的發現集市邊上有一個不太大,但建築風格非常夢幻的伏特加酒曆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裏麵還重建了一個19世紀的小酒館,深褐色紅木板做的小酒桌,窗戶上垂掛著鍍金的裝飾物,特別有氛圍。他們還給參觀者提供一份免費的伏特加酒品嚐,可惜阿婆要趕飛機,實在不敢再喝醉了,隻好放棄。以後如果有機會再去的話,一定要去體驗一下。

伏特加博物館

博物館的介紹牆上斬釘截鐵的說:“傑出的曆史學家威廉ⷦ𓢨𕫥ˆ—布金無可爭議地證明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伏特加酒,是1478年在克裏姆林宮裏發明的。”

阿婆回去以後查閱了一下這位波赫列布金同誌,他的人生還挺傳奇的,這裏必須給他點排麵。

波赫列布金這個姓放在俄語裏,是一種傳統燉菜的菜名。這不是本名,而是他老爹革命期間的化名。波赫列布金出生的時候,父母沒有給孩子取弗拉基米爾或鮑裏斯這種俄語常用名字,而是取了威廉,一個很像英語的名字。但他的父母絕對不是哈英分子,威廉(vilyan)的俄語拚音,其實是根據革命導師弗拉基米爾ⷤ𜊨㏥凂𗥈—寧同誌三個名字的首字母排列組合出來的。二戰結束後,威廉ⷦ𓢨𕫥ˆ—布金幸運的活了下來,從蘇聯紅軍退役,讀大學,最後去了蘇聯科學院曆史研究所,負責烹飪史調查研究。這個工作倒是和他的姓挺搭的。但大家都懂,烹飪史其實算不上主流的曆史學研究。本來,波赫列布金這輩子就是一個不怎麽入流的曆史學家。但是在80年代,他突然一下子變成了俄羅斯的文化偶像。

波赫列布金

起因,還得從反骨仔波蘭那邊說起。

著名的蘇聯紅牌伏特加酒,暢銷海內外,他家有一句祖傳的、引以為傲的slogan:“隻有產自俄羅斯的伏特加酒,才是正宗的俄羅斯伏特加酒”。乍一聽,這不是廢話嗎?

但是1978年,波蘭突然就伏特加這個名字的商業專用權和紅牌伏特加的slogan,將蘇聯告上國際法庭。波蘭宣稱,伏特加起源於波蘭而不是俄羅斯。

這件事還挺嚴重的。如果波蘭勝訴的話,他以後就可以說:“隻有產自波蘭的伏特加酒,才是正宗的俄羅斯伏特加酒。”這對於蘇聯人來說,簡直是一巴掌扇在了臉上,自家的伏特加酒文化要被別人搶走了,更何況背後還有讓蘇聯獲益頗豐的國際伏特加酒貿易。叔叔可以讓,嬸嬸絕不可以忍!

大家是不是覺得波蘭這事兒有點眼熟。你們是不是聯想到了東亞某個國家了?大家一起打在公屏上!

但是,和大白菜起源於中國不同,無論是蘇聯還是波蘭,手裏都沒有文獻記錄,沒有白紙黑字可以令人信服的證明伏特加酒到底是誰發明的。

相傳,當時蘇聯國營進出口聯合公司尋求對口單位——蘇聯食品管理部中央蒸餾發酵司的幫助。大家別笑,人家是個正經部門,而且對蘇聯人來說至關重要,該司管著他們的命根子伏特加!

但是,中央蒸餾發酵司翻遍自己的檔案文件,也找不到一頁證明材料。於是部門轉向專業的烹飪曆史學家波赫列布金求助。

紅牌伏特加

波赫列布金表示,找我就對了,咱曆史學家,最擅長“解讀”曆史,編也能給你編出點東西來。4年後,也就是1982年,他的研究成果證明了波蘭人生產伏特加的時間,要比俄羅斯人起碼晚個幾十年。

波赫列布金考證出了一段非常傳奇的故事。1478年,俄羅斯東正教會派出一隊使者,出使意大利羅馬和天主教廷搞外交。隊伍中有一個名叫伊西多的希臘籍修道士,他在意大利偷偷學會了如何製作蒸餾酒。但是回到莫斯科後,伊西多被懷疑是個雙麵間諜。於是他就被關進了克裏姆林宮的丘多夫修道院。這裏插一句嘴,克裏姆林宮可不光光是沙皇的宅基地,裏頭還有好幾座修道院和教堂。

言歸正傳,伊西多被關進修道院後,這個小機靈鬼想盡辦法要逃出去。他就在這個修道院裏,根據從意大利學來的蒸餾法改進了一個蒸餾裝置,然後利用修道院儲藏的穀物,製造出第一批正宗的俄羅斯伏特加。接著他把酒偷偷塞給看管他的獄卒,把他們灌醉後趁機逃出克裏姆林宮,逃出莫斯科,最後逃到了基輔。

根據波赫列布金提供的這個故事和有關證據,國際法庭做出了有利於蘇聯的判決。於是,紅牌伏特加可以繼續用他著名的slogan:“隻有產自俄羅斯的伏特加酒,才是正宗的俄羅斯伏特加酒”。

克裏姆林宮教堂

蘇聯解體後,波赫列布金出版了一本書《伏特加酒的曆史》。和列寧、普京一樣滴酒不沾的波赫列布金,在這本書裏官方吐槽了俄羅斯人的酗酒陋習,他說:“如果某個人,沒有在下午3點前或是午夜後喝酒,那他就不配被稱為‘敬業’的酒徒。”

波赫列布金的亡也非常的傳奇。2000年3月26日,這天正好是普京當選俄羅斯總統的日子,而波赫列布金在家中遭到歹徒襲擊,凶手用一把長柄螺絲刀捅了他11下。直到幾周後,屍體才被聯係不上他的出版商發現。這個案子直到今天都沒破獲。人們對真正的凶手及殺人動機一直沒有停止過猜測。有人斷言,波赫列布金是被一個一心複仇的波蘭民族主義者殺害的,因為他為蘇聯保住了伏特加酒的品牌,為俄羅斯節省了數以百萬計甚至千萬計美元的品牌專利費。

不過話說回來,大多數專業的曆史學家都認為,波赫列布金的那個修道院故事純屬扯談。一個被懷疑是間諜的人,按照古羅斯的傳統,難道不是應該被關進地牢裏,接受殘忍的折磨嗎?為什麽反而關到修道院裏,而且牢房裏恰好還有可以用來蒸餾酒精的工具?為什麽他還能接觸到倉庫的穀物?

所以,即便是俄羅斯自己的曆史學家,在認可伏特加起源於俄羅斯的同時,也不讚同波赫列布金將伏特加酒的起源日期定為1478年,或者將伏特加酒的起源地定為莫斯科克裏姆林宮,或者將發明者定為某一個修道士。

那麽,想要搞清楚伏特加的起源到底是怎麽回事,首先我們就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一下全球酒類的發展曆史。

古埃及人的酒

最早的酒精,是一種濃度相對較低的佐飯飲料,比如葡萄酒、蜂蜜酒和啤酒等等。最早的酒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我們中國人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就開始用大米、蜂蜜和水果作為發酵的原材料釀酒了;古埃及法老的隨葬品中也有葡萄酒和啤酒。

這種自然釀造出來的酒,酒精濃度比較低,最高也隻能達到15%。相比之下,標準伏特加為40%,這種濃度隻有通過蒸餾才能達到。每本穿越小說中必不可少的酒精蒸餾法,就是將普通酒加熱到高於78攝氏度,低於100度,這個溫度正好超過酒精的沸點,但是又達不到水的沸點。於是酒精開始蒸發,留下水分、酒糟和雜質。接著,把蒸發的高濃度酒精冷卻下來,裝到另一個容器裏,這就是蒸餾酒。伏特加酒、杜鬆子酒、白蘭地酒、朗姆酒、威士忌酒這些現代歐洲酒類的誕生,都要歸功於蒸餾法。

歐洲蒸餾烈酒的發明地是意大利。13世紀時,意大利南部的薩勒諾醫學院開始研究如何從發酵葡萄酒的沉澱物中蒸餾出酒精來。起初,酒精並不是拿來飲用的,而是作為一種藥品。

公元1290年,一個叫拉蒙ⷩ�ˆ𞧚„傳教士,來到意大利北部的城邦熱那亞定居。此人碰巧也懂得蒸餾酒精的技術,他在熱那亞寫了很多關於蒸餾法的文章。這些文章被一個叫阿納爾德斯ⷨ뾧“槚„醫生注意到了。隨後,兩人合作撰寫了一本書。阿納爾德斯將蒸餾後得到的高度酒取名“生命之水”(aqua vitae)。這位醫生堪稱帶貨王,他寫了很多書吹捧“生命之水”是一種奇妙的藥,可以包治百病延年益壽等等。

這樣的“神藥”當然是人人都想要啦。於是“生命之水”成了熱那亞的拳頭產品,而且他們後來發現,隨便什麽便宜的水果或穀物都可以發酵,然後蒸餾得到酒精。

熱那亞富商豪宅

當時的熱那亞已經是一個海外貿易強國了。所以到14世紀,“生命之水”已經隨著熱那亞商人販賣到歐洲各地,成為歐洲藥劑師們的心頭寶。這當中也包含了拜占庭帝國。熱那亞人與拜占庭帝國是有聯盟關係的,拜占庭允許熱那亞商人在帝國境內進行免稅貿易,還給了他們黑海地區的貿易壟斷權。

黑海沿岸的克裏米亞半島上,有一座港口城市名叫卡法,今天叫費奧多西亞。當時的卡法是個貿易集散地,市場上聚集了各種各樣的貨物,還有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商人。熱那亞人在這裏賣“生命之水”,而這時還被蒙古人統治的俄羅斯人,則來這裏賣金屬製品、皮毛和奴隸。所以我們可以推測,毛熊們大概就是在這座港口第一次接觸到“生命之水”的。很快,“生命之水”從克裏米亞出發,向北穿過大片草原、牧場、森林,傳到了莫斯科。但這時候的“生命之水”非常貴重,往往會陪著外交官一起開展國際外交任務。波赫列布金的書中也提到,14世紀晚期和15世紀早期,來自卡法港口的熱那亞大使,常常會在往返立陶宛的途中拜訪莫斯科大公,而他們每一次到訪,都會送上生命之水。

但這時候的俄羅斯人隻會喝,還不會蒸餾。曆史學家推測,很可能是公元1395年,蒙古軍隊洗劫了卡法港口,一批向北出逃的難民,帶著蒸餾法的技術要點到達了莫斯科。根據歐洲傳統,釀酒這活,一般都是在修道院幹的。所以說,莫斯科的修道院,特別是克裏姆林宮裏的修道院,的確很有可能接受了這一新技術。

伏特加

莫斯科的修道士們,很快就成功改造了意大利的蒸餾技術。發酵物換成了本地穀物,主要是黑麥和小麥,混合柔滑的本地泉水,最後得到了伏特加。正如紅牌廣告所說的,這種組合賦予了“俄羅斯伏特加原汁原味的特色口感”。

但是,上述說法都是曆史學家根據曆史資料進行的一種合理推測,並沒有非常實錘的證據。所以伏特加酒到底具體哪一年誕生的,到底是俄羅斯人還是波蘭人先發明的,我們還真的無法得出一個斬釘截鐵的結論。

其實,何人於何時、何地發明了伏特加酒,這個問題遠遠比不上另一個問題更重要。那就是,為什麽伏特加一進入俄羅斯就能紮下根來,可以在俄羅斯的曆史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

要知道,在伏特加出現前,俄羅斯並不是沒有酒。

在俄羅斯國家誕生的故事裏,酒的存在感特別高。東斯拉夫三兄弟: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基輔羅斯。基輔羅斯存在於9到13世紀,是歐洲東部的一個強國,領土從波羅的海延伸到黑海,包括今天的烏克蘭、摩爾多瓦、白俄羅斯和俄羅斯西部中心地帶。這些領土大多是開國君主弗拉基米爾一世攻占的。

弗拉基米爾本來是信仰多神教的,但是到了986年,這種多神教已經比較小眾,基輔羅斯被一大群一神教給包圍了。弗拉基米爾放出風聲,說他要選擇一種一神教。眾多鄰居們一聽可激動了,絞盡腦汁想讓弗拉基米爾皈依自己的宗教。伏爾加河下遊信仰猶太教的可薩人派使者來遊說猶太教的好處;來自德國的天主教使者向大公講述了羅馬教廷的富有和莊嚴;但是他和代表拜占庭帝國、信仰東正教的希臘使者吵了起來。接著是來自頓河下遊大草原、信仰伊斯蘭教的保加利亞人到達基輔。他向大公宣傳,根據伊斯蘭教的信仰,所有虔誠的信徒,後“欲”都將得到極大的滿足。根據俄國曆史《原始編年史》記載:弗拉基米爾非常認真地聽著伊斯蘭教的宣傳,和所有老色鬼一樣,他對其中美女和縱欲的部分特別感興趣,並反複追問。但是,當他聽到伊斯蘭教必須禁酒的時候,弗拉基米爾皺了皺眉頭,說了一句注定要流傳千古的話:“喝酒是羅斯人的樂趣,不喝酒,我們活不下去”。

弗拉基米爾一世

所以,為了酒,伊斯蘭教,pass!

第2年,987年,弗拉基米爾帶領基輔羅斯的臣民在第聶伯河中受洗,正式加入拜占庭的東正教,從此以後東正教就成了俄羅斯人的精神支柱之一。

不過呢,在基輔羅斯和弗拉基米爾大公的時代,俄羅斯人雖然“不喝酒不能活”,但他們還真算不上酗酒,要知道,當時所有歐洲國家都存在著嚴重的多的酗酒問題。這可能也是因為,在巴氏殺菌法被發明前,低度的酒精飲料反而比牛奶、果汁和水更不容易變質,更安全。

那時候的俄羅斯人喝啤酒,窮人喝格瓦斯,格瓦斯是一種由黑麵包或者是黑麥發酵成的低度酒精飲料;貴族們則從更溫暖的地區進口葡萄酒。據到訪莫斯科的威尼斯外交官回憶,俄羅斯人還有一種傳統飲料——用蜂蜜發酵的蜂蜜酒,這種酒還挺好喝的,冰凍之後口味更佳。

但是,伏特加一來,立刻“君臨天下”,秒殺所有好喝的低度酒。如果說啤酒和葡萄酒是弓箭,那麽伏特加就是大炮。

說實在的,伏特加既沒有顏色,也沒有香氣,還沒有味道,剛入口的時候就像在喝一口白開水,特別沒感覺。

所以最近這幾年,酒類生產商們一直在給伏特加酒添加味道,從覆盆子味兒、桔子味、巧克力味,到甜甜圈味兒、曲奇餅味,甚至還有邪教的培根味、熏鮭魚味。這都是因為很多非俄羅斯人覺得喝伏特加,嘴巴裏沒味道。

美國人發明的培根味伏特加

俄羅斯作家維克多·葉拉夫耶夫很擅長自黑,他吐槽說:“法國人熱愛白蘭地酒的芳香,蘇格蘭人讚揚威士忌酒的濃鬱,而俄羅斯人則會拿起沒味道的伏特加酒一飲而盡,然後麵孔開始扭曲,嘴巴罵著髒話,伸手去拿任何可以緩解酒勁兒的東西。對俄羅斯人而言,伏特加酒帶來的酒勁更重要,酒的味道如何是無關緊要的,你也可以將伏特加酒注射進血管裏,這樣做和喝下去的效果是一樣的。”

那麽,究竟為什麽俄羅斯人無法抗拒伏特加酒的誘惑呢?

一些傳統的解釋說,這是俄羅斯人的天,他們的DNA裏天生就有酗酒因子,這種說法未免有些種族主義了。

還有一種較為流行的說法是地理原因。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人,一般愛喝烈酒,這可能是因為烈酒可以在極寒天氣下促進身體的血液流動。這種說法並不是毫無根據的,阿婆親身體驗過。9月底的莫斯科,暴風雨雪之下,穿著中國南方能買到的最厚的羽絨衣,依舊凍成一條狗。然而一口悶下30毫升伏特加後,感覺一團火從喉嚨燒遍全身,太tm暖和了!

但是,比俄羅斯更冷的芬蘭和北歐,雖然也喝伏特加,也不像俄羅斯人這樣全民酗酒啊!

所以,阿婆這裏要提出一個觀點。從伏特加傳入俄羅斯後,整整4個多世紀,直到蘇聯成立,甚至在蘇聯成立以後的部分時間裏,統治階級特別是沙皇和封建地主,一直在有意識的培養人民酗酒的習慣。

上過曆史課的小朋友都知道,沙俄時期俄國實行農奴製度。農奴從地主手中分得一塊土 地,作為代價他們必須無償服各種勞役,並上繳大部分勞動產品。此外,農奴被束縛在地主的土地上,沒有人身自由,很少有農奴可以離開自己的村莊到外麵去,農奴也不能更改他們的居住地。

俄國農奴

當時,每一個村子都至少有一個酒館,領主們就通過酒館來榨取農奴手中剩下的收入。法律甚至規定,任何非法私自釀酒,或者以其他形式破壞酒館利潤的人,會受到極其嚴重的懲罰。

在16世紀伏特加被推廣以前,這些鄉村酒館提供的都是傳統的發酵飲料,比如啤酒、蜂蜜酒和格瓦斯酒。

但伏特加出現後,地主們就意識到這種酒所蘊含的巨大盈利潛力。伏特加酒的蒸餾技術非常簡單,成本也低。生產伏特加酒所需要的全部工具,就是一個簡單的蒸餾室。用一個火爐來加熱發酵的酒漿,還有幾個桶來收集凝結的濃縮酒精。而所需的原料隻有兩樣:水和黑麥。這兩樣哪裏沒有啊。地主完全可以讓他的農奴來采集這些原料,人力成本約等於0。而這些原料所轉化成的最終產品,又可以用百倍於原材料的價格,賣回給農民。

酒類曆史學家鮑裏斯·羅西奧諾夫說,伏特加製作起來是如此簡單,等到了19世紀工業蒸餾的技術進步後,伏特加酒變成了世界上最便宜的酒。

不過這是後話了,讓我們先回到16世紀。當時俄國正在開展一場農業技術革命,在穀物輪作上采取了三田製,極大地提高了穀物產量。但地主們該怎樣處理這些多出來的糧食呢?賣掉?突然增加這麽大的供應量,肯定會導致價格大幅降低。運的遠一點賣掉?運費還不夠賺的呢!毫無疑問,最好的辦法,就是用蒸餾法將多出來的黑麥、小麥,製成伏特加,商品價值高而運輸成本低,而且不同於葡萄酒或啤酒,伏特加酒永遠不會腐敗變質,可以長期儲存,於是,伏特加貿易一下子紅火起來。

傳統的俄羅斯蒸餾工具

但是,這個時候的農奴們還喝不上伏特加。他們非但不酗酒,而且還不能經常喝酒。因為除了少數節日以外,農奴們才是真正的007,整天忙於辛勤耕種,飲酒隻是他們偶爾才能進行的一種奢侈享受罷了。

事實上,在俄羅斯有沙皇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裏,傳統的飲酒文化是這樣的:大家長時間保持節製,偶爾在重大節日上才會放縱醉酒一回。

但這一切,都被一個年輕的沙皇改變了,是他發現了伏特加酒巨大的稅收潛力。於是他插了一手,從此徹底改變了俄羅斯的國運。

他是誰呢?我們下期公布答案。

好啦,今天我們就聊到這裏,喜歡的朋友別忘了一鍵滴滴滴,我們下期不見不散那。

參考文獻

《伏特加酒的曆史》 威廉·波赫列布金

《伏特加政治》 馬克·勞倫斯

《伏特加酒之歌》阿斯塔菲耶夫等

《俄羅斯史》尼古拉ⷦ⁨뾥䫦–寧𚀀

《俄國人》赫德裏克ⷥ𒥯†斯

Alcoholic Empire Patricia Herlihy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Alcohol in Russia Aleksandr Nemtsov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作者:阜阳市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